費南雪&瑪德蓮有什麼不一樣呢?精美手繪比較表大PK!
費南雪(Financier)與瑪德蓮(Madeleine),
兩款經典的法式糕點,
外型小巧可愛, 又可常溫保存,
經常成為甜點櫃上的人氣商品,
但也像是雙胞胎般時常被混淆,
到底有什麼相似或不同的地方呢?
🇫🇷 金條型v.s.貝殼型
首先, 在外觀上就有很大的不同,
長條型的費南雪&貝殼的瑪德蓮,
以及使用材料及製作上,
費南雪只用蛋白、瑪德蓮則用全蛋,
還有什麼不一樣呢?手繪整理成表格,
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!
↑點圖放大
費南雪&瑪德蓮,
這兩款糕點各有風味和特色,
也可以有很多口味及造型的變化,
若喜歡濕潤扎實的口感,
也歡迎嚐嚐看我們的「厚磚∙費南雪」
融合蜂蜜香氣+核桃爽脆滋味,
無論當做下午茶點心或是宵夜,
都非常療癒唷~
你喝對可可了嗎?除了熱量你更要注意的事!天然可可粉v.s.鹼化可可粉
巧克力不管是製作成飲品,
或是烘焙成糕點都是人氣口味之一~
尤其在寒冷的季節來一杯暖暖的熱可可,
就是最療癒的享受了~
剛接觸烘焙或到超市時,
遇到琳琅滿目的可可粉真不知從何選購,
那就從聽過的廠牌下手吧?
但一看到成分標示….「碳酸鉀…?! 」
為什麼可可粉會含這些成分呢?
🍫 可可的鹼化技術
從樹上可可豆到製作成口中幸福的巧克力
需要經過採收、發酵、乾燥、烘烤、
研磨、調溫、注模…等等工序
經過層層關卡, 形成了不同的可可風味。
可可很早就被當做飲品享用,
從馬雅帝國開始傳到西班牙,
約18-19世紀,輸入到荷蘭的可可產量增加,
為了將可可能更普及化,
荷蘭人昆拉德 · 萬豪頓 (Coenraad Johannes van Houten)
發明了巧克力的「鹼化技術」,
透過鹼性物質中和可可的酸味
(大部分為碳酸鉀或碳酸鈉)
因此又稱荷蘭式可可粉
(Dutched Cocoa Powder /
European-styled cocoa powder)
🍫 要挑選哪種可可粉比較好呢?
1. 天然可可粉(Natural):
大家吃過99%的巧克力嗎?
那股酸澀滋味一定很印象深刻吧!
可可含量越高的純巧克力,
味道會偏苦, 風味接近可可原豆,
因此天然的可可粉,
從色澤和香氣就可發現很明顯的不同,
我一開始也不習慣那股澀味, 但久了發現味道相當醇厚
有點類似喝黑咖啡的醍醐味吧!
如果追求健康、想當作平日保健飲品的話,
不仿可以嘗試天然可可粉哦~
2. 鹼化可可粉(Dutch Processed):
加入鹼性物質, 如碳酸鉀、碳酸鈉…等
以鹼化技術中和掉可可粉中較酸澀的味道,
味道轉變為溫和、容易溶解,
高溫和鹼性物質使花青素轉化成咖啡色
因此鹼化過的可可偏深棕色
最熟悉的就是OREO餅乾或沖泡式飲品等
由於鹼化可可本身已含有鹼性物質,
記得要降低小蘇打的使用量
(同樣都是鹼性的, 加太多可能會有肥皂味w)
改與中性的泡打粉一起使用,
產生適當二氧化碳, 讓成品有更好的效果
了解食材特性與應用範圍,
也能讓烘焙時更得心應手唷!
麵包烘烤後為何會變褐色呢?圖解食品科學的「梅納反應」(Maillard Reaction)
為什麵包烤好會轉變成焦糖般的褐色呢?
不管是烤麵包、餅乾、蛋糕….
或是嫩煎牛排、咖啡烘豆、
炸薯條的金黃色澤⋯等等
大部分食物在熟透後,
會慢慢變成誘人的焦糖色,
而且會散發出令人食指大動的香氣!
這就是「食物的褐變」
最常見褐變有這兩種:梅納反應&焦糖化
🍞 梅納反應(Maillard Reaction):
蛋白質/胺基酸+還原糖(碳水化合物)+熱
1912年, 法國化學家路易斯•卡米拉•梅納,
發現當食物在加熱時,
胺基酸與還原糖在一連串化學反應作用下,
產生了褐色的物質’類黑素'(Melanoidin)
以及各種迷人氣味的化合物,
因此命名為梅納反應
(又稱為美拉德反應/羰胺反應…等)
是讓食物出現多元風味最主要的反應之一
首先, 梅納反應中所需的元素:
「蛋白質/胺基酸」可來自食譜中的材料
例如麵粉、雞蛋、奶粉、奶油、牛奶等等
圖片來源:維基百科(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%E7%BE%8E%E6%8B%89%E5%BE%B7%E5%8F%8D%E5%BA%94)
最廣泛被使用的砂糖(原料為蔗糖),
則需透過酵素分解成葡萄糖和果糖後,
就會形成梅納反應。
而「高溫」也會加速梅納反應的形成,
當溫度達到約140~170℃,反應會更加明顯
因此水煮料理, 因為溫度僅在100℃左右,
較不容易發生梅納反應
(這就是為什麼水煮雞肉都一直是白白的)
掌握了梅納反應的原理,
人們也可使用相同的化合物
並應用人造食物中~
🍞 焦糖化(caramelization):
焦糖化=糖+熱
和梅納反應最大的不同點,
就是只需’糖’+’熱’的作用,
例如製作布丁的焦糖醬時,
直接將砂糖放入鍋中加熱,
讓糖分子受熱瓦解,
而變成液體狀的焦糖~
p.s. 煮焦糖時若過度攪拌,
則會有「反砂」的現象,
使得焦糖冷卻後又變回固態,
而無法有流動狀的焦糖了哦~
這應該是目前我整理過最艱澀的文章之一
需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及書籍佐證
研究烘焙反而很像在玩科學實驗
總是非常奧妙有趣~
希望藉由簡單的文字帶給大家初步概念,
若想了解’非酶褐變反應’等化學原理
可以參考維基百科、或是書籍
《食物與廚藝:奶、蛋、肉、魚》P.130、
《用科學瞭解麵包的「為什麼?」》P.98
有更進一步且詳盡的說明唷~
<全圖解> 什麼是T系列麵粉?一起來認識法國麵粉
有注意到嗎?
Ü Bakery推出的麵包成分中
幾乎都含有像是T150或T170的石磨麵粉
這些像密碼般的數字代表什麼意思呢?
今天就來解密!
🌾 T系列=法國麵粉的分類系統
T=Type(種類)的縮寫
數字=麵粉的灰份
簡單來說, 依照小麥研磨的精細程度分類數字越高=灰份高=小麥精緻程度較低
保留越多小麥的麩皮和胚芽,
外觀上可看到許多穀物的碎屑,
風味也更為濃烈
例如:T130和T150屬於全麥麵粉,
T170屬於黑麥麵粉
反之數字越小, 精緻程度較高
通常剩下小麥的胚乳, 因此麵粉色澤較白
例如:T45 常用在派皮, 塔皮或是甜麵包中
↑ 肉眼即可分辦出T170和T150石磨麵粉的差別!
🌾 T系列 v.s. 高中低筋麵粉
一般我們熟知的高筋、中筋及低筋麵粉
是以麵粉的”蛋白質”含量來區分
蛋白質含量高的高筋麵粉
=麵筋組織強度高、烘烤膨脹幅度也較高
適合用來製作需要有嚼勁的麵包
反之,低筋麵粉提供了成品酥鬆的口感
常被使用在蛋糕、餅乾等產品上。
🌾 法國麵粉以「灰份」區分
而在法國, 認為麵粉的蛋白質會隨著季節產地批次而有所變動,
因此以灰份來區分麵粉種類
根據《用科學瞭解麵包的「為什麼?」》
書中第30頁提到關於灰份的解釋:
「灰份=就營養學來說,食品中所含不可燃的礦物質。當食品在高溫下燃燒時,蛋白質、碳水化合物、脂肪等會燃燒消失,但某些部分會殘留下來,這個場留下的灰就相當於灰分。灰份裡,含有礦物質的鈣鎂鈉鉀鐵磷等,可以將灰份量視為礦物質的量即可。」
而灰份高低除了是礦物質的多寡之外
也會影響到成品的風味與色澤
灰份高能夠增添更多的麥香層次~
🌾 可以將T45視為低筋麵粉嗎?
不一定唷~需同時配合蛋白質含量來評估,
有些T45麵粉的蛋白質含量落在11~12%
就屬於中筋麵粉的範圍
選擇麵粉別忘了同時參考→灰份&蛋白質
🌾 如何使用T系列法國麵粉呢?
常聽到法國麵粉相當有個性
吸水率較差, 因此較難操作
對於新手來說容易變成厭世黏TT的麵團
因此水份要分次慢慢加入
或者可搭配不同廠牌麵粉混粉使用
也能為成品帶出獨特的風味唷!
🌾 同場加映 / 世界各國的麵粉編號
以上整理關於法國T系列麵粉的概念
希望大家下次看到T65,T150,T170等標示
就能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唷Ü
你知道什麼是鳥眼(Blisters)嗎?原理與方法一次通通告訴你!
在最近參與的麵包課中,
老師提到其實從外觀就能推測製作手法,
例如孔洞大小、組織分佈⋯等等。
每個細節, 都可以表現出麵包師獨特個性
在歐式麵包上,
常可發現這些顆粒狀小氣泡的蹤影 ↓
🍞 ‘鳥眼’=低溫長時間發酵
由於麵團在長時間且低溫的環境下發酵
內部慢慢釋出二氧化碳(CO2)
烘烤時,
這些氣體衝往麵團表面並化為水蒸氣
在表面結皮時,
形成了這些肉眼可見的氣泡痕跡
這現象就被稱為Blistering
(中文譯為: 氣泡, 水泡, 起泡)
口感較有嚼勁、也更紮實
不但增加風味, 也不易脹氣~
如果是使用酸種製作,
拉長時間發酵, 可提升酸味的層次感
因此常會聽到「時間」也是製作美味麵包的材料之一!
製作時有辦法控制要/不要嗎?
「當然可以!」
翻閱大量的原文資料後,
整理出以下結論:
🍞 如何製作出「有鳥眼」的麵包?
經過冷藏發酵的麵團拿出冰箱後,
讓其待在室溫一下下,
表面會因為退冰自然形成一層濕氣
或者烘烤的初期在烤爐內噴蒸汽,
也可以幫助鳥眼的形成
🍞 如何製作出「沒鳥眼」的麵包?
烤爐前在表面灑上麵粉,增強麵筋結構
並形成像是保護層般,
讓麵團中的氣體不容易變成蒸氣散出去
也就不會在表面形成小氣泡
出爐時再刷掉多餘的麵粉
被覆蓋麵粉的區域就不容易有鳥眼產生。
在美國, 有鳥眼的貝果
常是店家引以為傲的特色唷!
但在另一半邊的法國,
鳥眼卻可能視為瑕疵
了解形成的原理後,
可以選擇製作的手法
表現出自己獨特風格的麵包!
下次不妨發揮眼力,
仔細觀察手中的麵包有沒有鳥眼唷!
杏仁膏其實不是杏仁做的?! 自製減糖版天然蜂蜜杏仁膏 (Marzipan)
嘎頌老師分享了誘人的義大利松子餅乾,
透過影片彷彿聞到了松子的香氣,
趕緊購入材料試做看看!
附上原食譜「食不相瞞109」影片連結 ↓
一看材料表….「哎呀….杏仁膏?!」
大多做麵包的我,遇到了陌生的材料,
老師的影片中介紹了不同種類的杏仁膏,
而正要從烘焙店下單時,
發現有50%、65%不同比例的杏仁膏
[成份:糖、杏仁、水、轉化糖漿(玉米、小麥)、葡萄糖漿、甜味劑(山梨醇)、酒精]
啊…原來市售的杏仁膏不只有杏仁,
竟然還有不少的添加成分…
爬文網路的食譜,大部分以葡萄糖漿製作
有些為了視覺美觀也會添加色素。
💡 於是我開啟了研究模式:
既然想自己動手做~
有沒有可能去掉所有的添加劑?
並盡量不影響口感的之下,
甚至降低白糖的比例呢?
🍯 此杏仁非比杏仁?
杏仁茶、杏仁糕點、藥材…等等,
而杏仁膏所使用的”杏仁”,
也就是一般綜合堅果常吃到,
棕色水滴形狀的傢伙
一般約定成俗稱之為杏仁果(Almond),
p.s.以下也用大家習慣的名稱”杏仁”來稱呼扁桃仁唷~
🍯 什麼是杏仁膏?
杏仁膏是由杏仁+糖研磨混合組成的食品,
據說約15世紀末從中東傳入歐洲,並製作成各種甜點流行開來
至今,
德國的Lübeck更被稱之為杏仁膏的故鄉,
創始於1806年的經典品牌Niederegger,
以製作各種經典杏仁膏甜點深受大家歡迎
(但覺得口感奇妙, 個人不是很愛XDDD
(照片取自於yummybazaar.com)
🍯 杏仁膏的比例:杏仁粉&糖粉, 要加多少呢?
杏仁膏主要由杏仁粉+糖粉製成,
兩者的比例會影響杏仁膏的口感質地、
保存時效、使用範圍⋯等,
糖的比例多、顏色偏白、
保存期限也較長,反之。
每個國家習慣的製作方法及比例略有不同
有些會加入玫瑰香水,
或腰果、苦杏仁等不同的材料,
也有100%用杏仁粉做的杏仁膏,
因為原料純所以價格相對較高,
可以依照使用特性選擇杏仁膏的比例。
🍯 杏仁膏的應用
杏仁膏常被使用在餅乾、
蛋糕表面裝飾或甜點內餡,
像是瑞典的國民蛋糕—公主蛋糕(Prinsesstårta) ↓
瑞典的國民蛋糕—公主蛋糕(Prinsesstårta) (照片取自於Sweden in Taiwan)
表面的綠色糖衣,正是使用杏仁膏製作
杏仁膏亦可塑形成小動物等造型
用來裝飾蛋糕表面⋯等等用途相當廣泛。
🍯 杏仁膏的製作:生和熟?
依照製作方法,分為兩大類:
生杏仁膏&熟杏仁膏:
▧ 生杏仁膏
直接將乾的杏仁果打成粉,
最容易計算的方式→杏仁粉:糖粉=1:1
的比例混合(稱之為50%杏仁膏),
一般加入葡萄糖漿和水混合成團。
若想用更天然一點材料,
可用水/蛋白/蜂蜜(Keto Marzipan)/萊姆酒等液體,
將粉料黏合起來。適合用於蛋糕。
▧ 熟杏仁膏
和生杏仁膏的差別,即是熟杏仁膏使用的杏仁需用熱水先燙過去皮,
接著用食物處理機打成粉狀,
並加入煮沸至115~120度之糖水,一起攪拌。
用此製作方式的杏仁膏甜度較高、延展性好,適合做翻糖等。
🍯 一起來製作杏仁膏吧!
了解杏仁膏的起源與小知識後,
附上50%杏仁膏食譜與製作流程:
杏仁粉 100g
糖粉 100g
蜂蜜 20g
水 15g (依乾濕度增減)
萊姆酒(可省) 3g
↑ 這次製作的是蜂蜜口味的杏仁膏
↑ 一鍋到底非常輕鬆容易~
↑ 此配方可得到約135g杏仁膏
成團後可用保鮮膜包覆,整理成圓柱狀,
因材料天然,建議冷藏保存並趁新鮮使用完畢唷!
(嗯?不是要做義大利松子餅乾嗎?)
不知不覺變成杏仁膏小教室了XD
製作好了杏仁膏,如何製作成餅乾呢?
食譜另外寫在這篇 ↓
你知道水合作用的妙用嗎?別再用蠻力對付麵包啦!
手揉麵包時,千萬別用蠻力使勁甩
(手會受傷….),
很推薦搭配水合法製作,
只需等15~30分鐘,省力很多很多很多!!
什麼是水合法呢?會不會很難操作呢?
🍞什麼是水合作用(Autolyse)?
簡單來說,就是預先讓麵粉吸收水份,
大約15~30分鐘後,
原本粗糙的麵團會自然變成較有延展性、柔順的狀態,
可以拉出簡單的薄膜,
這就是水合作用~
如此以來可以大幅減少揉麵的時間和力氣
即使手揉也可輕輕鬆鬆、優雅地拉出美麗的薄膜~
🍞 如何運用水合作用
製作歐式麵包時,
而歐式麵包的僅需麵粉、水、酵母、鹽巴四種最基本的材料,
沒有其他材料幫助麵筋形成,因此也經常搭配水合法製作,
讓麵粉中的蛋白質和水接觸後會自然作用形成網狀結構(麵筋)。
依照製作方法,
使用水和作用的時機點如下:
1. 手揉製作
基本上麵粉+水混合後,
即可靜置進行水合作用。
但若有其他如奶粉、全麥…(除了奶油)的材料也可以一起加入,初步混勻後,
將麵團蓋上濕布或加蓋子保持濕度,
即可進行水合作用約15~30後,
再揉進奶油。
2. 攪拌機製作
同樣的,麵粉、水等,除了奶油的材料,以低速攪拌初步混勻後,停機,
攪拌鋼可套上浴帽或蓋上濕布避免乾燥,
即可進行水合作用約15~30後,
再開始加入奶油攪拌。
仰賴時間帶來的魔法,
成為製作麵包最得力的助手,
有效的運用水合法+長時間的冷藏發酵,
可以強化麵筋,
讓麵包體可以更挺、富含空氣感唷!
麵包的保存秘訣&回烤魔法![精美圖文版]
如何享用到如剛出爐般的美味?
↓ 推薦麵包的保存&回烤秘訣 ↓
❄️密封+冷凍❄️
🥨 麵包類|常溫2天、冷凍10天
🥨 點心類|常溫5天、冷凍14天
密封+冷凍更能鎖住水份唷!
🍞私藏小技巧
<方法1>
將麵包放入密封夾鏈袋/保鮮膜→擠出袋中多餘的空氣→冷凍保存。
<方法2>
將麵包放入無膠條的密封盒→冷凍保存。
(p.s.有些帶有膠條的保鮮盒較不耐冷凍,可先確認材質的耐溫範圍唷~)
點圖放大↓
🍞切片秘訣🍞
建議以每次食用量、大面積分切~
tips:切太小片增加空氣接觸面積,
比較容易變乾唷~
🍞回烤建議🍞
麵包從冷凍微退冰約5~10分
同時預熱烤箱/氣炸鍋
( 烤溫建議:150°~160°C )
↓
將麵包噴微量的水
💡小秘訣:增加烤箱內部濕度,
較不會將麵包本身的水份烤乾了!
↓
放入烤箱/氣炸鍋
以餘溫悶烤,或者烘烤至喜歡的顏色
( 烤溫建議:180°C )
💡小秘訣:每款家電效能不同,
可依照家中設備微調烤溫及時間唷^^
天然手作麵包, 因為無添加物的幫忙,
澱粉老化速度較快(口感容易變乾)
p.s.也是我一直苦惱無法用超商取貨的原因
(需要至少3天以上的物流時間),
因此最推薦以冷凍的方式保存,
更能延長麵包的新鮮度與風味~
當然→趁新鮮享用😄
是最聰明的上上策唷 呵呵^^
🥨
謝謝喜愛Ü Bakery天然手作的朋友們~
希望進一步了解保存與回烤小技巧後,
也能讓麵包回春就像現烤唷!
近期文章
-
L-麩酸鈉其實就是_!帶你認識常見的食品添加物 29 7 月,2024
-
費南雪&瑪德蓮有什麼不一樣呢?精美手繪比較表大PK! 11 7 月,2024
-
你喝對可可了嗎?除了熱量你更要注意的事!天然可可粉v.s.鹼化可可粉 19 12 月,2023
-
麵包烘烤後為何會變褐色呢?圖解食品科學的「梅納反應」(Maillard Reaction) 10 11 月,2023
-
<全圖解> 什麼是T系列麵粉?一起來認識法國麵粉 15 9 月,202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