維生素E、D-山梨醇、胺基乙酸⋯
你曾翻讀過食品包裝背面的成份標示嗎?
明明都是中文,卻常有看沒有懂?
Table of Contents
Toggle🥣 食品添加劑的本名與綽號
成份表上一般會以’學名’標示,
往往造成消費者看得霧煞煞,
經105年3月4月衛福部公告
「食品添加物之通用名稱」
列出26種常見的食品添加物,
可以用大家熟知的通用名稱來標示:
從上表可得知:
「D-山梨醇=山梨糖醇」是甜味劑的一種,
而「L-麩酸鈉」就是熟知的「味精」,
和「5’ –鳥嘌呤核苷磷酸二鈉」搭配使用,
就可以大幅增強食品的鮮味,
是泡麵、洋芋片、高湯調理包…裡的常客
將常見的食品添加劑的種類整理成表格,
讓大家進一步了解其主要的功用:
↑ 點圖放大
🥣 為什麼需要食品添加劑?
「麵粉、水、鹽、酵母」
麵包其實只需這四種基礎材料構成,
常會加入糖、奶粉、奶油等食材,
變出更多樣式及風味的麵包,
而市售食品因考量成本、保存…等,
透過這些添加劑來維持品質或調味。
麵包其實只需這四種基礎材料構成,
常會加入糖、奶粉、奶油等食材,
變出更多樣式及風味的麵包,
而市售食品因考量成本、保存…等,
透過這些添加劑來維持品質或調味。
但有些化學劑是食品製造的必要程序:
像是需經過強鹼作用的蝴蝶餅(Pretzel)、
中式麵點、鹼粽、拉麵…等等,
澱粉經過糊化後, 更有金黃光澤與Q勁,
而有些則是為了符合消費者喜好而添加:
ex.更Q的丸子、更脆的蝦子、更白的麵粉
澱粉經過糊化後, 更有金黃光澤與Q勁,
而有些則是為了符合消費者喜好而添加:
ex.更Q的丸子、更脆的蝦子、更白的麵粉
🥣 天然v.s.化學
以我熟悉的麵包為例,
加一咪咪添加劑, 就可加速做出成品,
(類似水果催熟劑的概念)
但也可選擇拉長製作時間,
例如以冷藏隔夜發酵法,
並用麵種慢慢醞釀出風味,
自然也能達到保濕的效果。
在烘焙食品丙級檢定考試的書籍中,
配方表也寫著「改良劑1%」「乳化劑1%」
曾聽在食品大廠做研發的朋友笑說,
他的工作就是想辦法「用化學取代天然」
天吶!這聽起來是多麼驚恐的事啊~😱
🥣 必須認識的食品添加劑
認識食品添加物,
讓我們選購時能有更多選擇,
隨著健康趨勢,
也越來越多店家願意投入更多成本,
開發少添加/無添加的食品,
以不同的製作技術、食材品質及保存方法
來優化、並提升消費者的飲食生活~
下次購買食品時, 不妨翻看一下成份表,
更了解吃進肚肚裡的東西唷!